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為落實我國邊境檢疫,請向教職員工生加強宣導,於入境時勿攜帶或以快遞及郵包寄送豬肉產品及含肉月餅等檢疫物。

 為落實我國邊境檢疫,請向教職員工生加強宣導,於入境時勿攜帶或以快遞及郵包寄送豬肉產品及含肉月餅等檢疫物。相關罰則如下:

(一)倘自過去3年發生非洲豬瘟國家地區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遭查獲,第1次違規者裁處新臺幣20萬元罰緩,第2次違規者即裁處新臺幣100萬元罰緩。

(二)如以快遞或貨物方式違規輸入豬肉產品最高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

(三)上述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之外來人士如未具居留身分,遭裁處新臺幣20萬元罰緩而無法當場繳清者,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防檢局轄區分局移送內政部移民署拒絕其入境。

四、有關非洲豬瘟七國語言合一文宣,可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非洲豬瘟資訊專區(網址:https://asf.baphiq.gov.tw/ws.php?id=20090),其他防堵非洲豬瘟相關宣導圖卡,請連結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0tYb63W-I5TJl70fz5Ulx1FzfJ8QPW2Y?usp=sharing下載使用。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本辦法依教師法第十七條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本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依本辦法之規定。本辦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相關法令及本校校規。

第三條、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應符合下列之目的:

一、 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培養學生自尊尊人、自治自律之處世態度。

二、 導引學生身心發展,激發個人潛能,培養健全人格。

三、 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建立符合社會規範之行為。

四、 確保班級教學及學校教育活動之正常進行。

第四條、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依下列原則處理:

一、 尊重學生人格尊嚴。

二、 尊重學生個別差異。

三、 配合學生心智發展需求。

四、 維護學生受教權益。

五、 發揮教育心與耐心。

六、 啟發學生反省與自制能力。

七、 不因個人或少數人錯誤而懲罰全體學生。

第五條、凡經學校或教師安排之教育活動,教師應負起輔導與管教學生之責任。

第六條、教師應參加輔導知能之進修或研習,以增進專業知能。

第七條、教師應對學生實施生活、生涯、心理與健康等各種輔導。

前項輔導需具特殊專業能力者,得請學校輔導單位或相關單位協助。

第八條、學生干擾或妨礙教學活動正常進行,違反校規、社會規範或法律,或從事有害身心健康之行為者,教師應施予適當輔導與管教。

前項輔導與管教無效時,得移請學校訓輔單位處理。

第九條、教師管教學生,應事先了解學生行為動機,並明示必要管教之理由,教師不得為情緒性或惡意性之管教。

第十條、教師因實施輔導與管教學生所獲得之個人或家庭資料,非依法律規定,不得對外公開或洩漏。

第十一條、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不得因學生之性別、能力或成績、宗教、種族、黨派、地域、家庭背景、身心障礙或犯罪紀錄,而為歧視待遇。

第十二條、教師應秉客觀、平和、懇切之態度,對涉及爭議之學生為適當勸導,並就爭議事件為公正合理處置,力謀學生當事人之和諧。

第二章 學生獎懲辦法

第十三條、教師為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得給予嘉勉、獎卡或其他適當之鼓勵。教師對於特殊優良學生,得移請學校為左列獎勵:

一、獎狀、獎品、獎金、獎章。

二、其他特別獎勵。

第十四條、教師管教學生應依學生人格特質、身心健康、家庭因素、行為動機與平時表現等,採取左列措施:

一、勸導改過、口頭糾正。

二、取消參加課程表列以外之活動。

三、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矯正其行為。

四、調整座位。

五、適當增加額外作業或工作。

六、責令道歉或寫悔過書。

七、扣減學生操行成績。

八、責令賠償所損害之公物或他人物品等。

九、其他適當措施。

前項措施於必要時,教師除通知家長或監護人外,得移請訓導組、輔導教師或教導處協助之。

第十五條、依前條所為之管教無效時,或違規情節重大者,教師得移請學校為左列措施:

一、 心理輔導。

二、 假日輔導。

三、 改變學習環境。

四、 家長或監護人帶回管教。

五、 移送司法機關或相關單位處理。

六、 其他適當措施。

第十六條、依十四條第九款與第十五條第五款之規定,以其他措施管教學生時,其執行應經適當程序,不得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

第十七條、學生攜帶物品足以影響學生專心學習或干擾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或學校得保管之,必要時得通知家長或監護人領回。

第十八條、學生攜帶或使用左列物品者,教師或訓輔人員應立即處置,並視其情節移送相關單位處置。

一、具有殺傷力之刀械、槍砲彈藥及其他危險物品。

二、毒藥、毒品及麻醉藥品。

三、猥褻或暴力之書刊、圖片、影片、磁碟片或卡帶。

四、煙、酒、檳榔或其他有礙學生身心健康之物品。

五、侵犯智慧財產權之仿冒商品。

六、其他違禁品。

第三章 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組織辦法及運作

第十九條、本校設立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其組織及評議規定,由校方邀集家長會代表、教師代表及相關人員等共同訂定之。

第二十條、學生申訴評議委員由校長、三處主任、教師代表二人、學生代表及家長代表各一人組成。

第二十一條、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審議學生重大違規事件時,應秉公正及不公開原則,了解事實經過,並應給學生當事人或家長、監護人陳述意見之機會。

第二十二條、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為重大獎懲決議後,應做成決議書。並記載事實、理由及獎懲依據,通知學生當事人及其家長或監護人。必要時得要求家長或監護人配合輔導。前項決定書,應經校長核定後執行,校長認為決定不當時,得退回再議。退回再議以一次為限。

第二十三條、學生因重大違規事件經處分後,教師應追蹤輔導。必要時會同學校輔導教師協協助學生改過遷善。對於必須常期輔導,學校得要求家長配合並協請社會輔導或醫療機構處理。

第四章 救濟

第二十四條、學生對學校有關其個人之管教措施,認為違法或不當致損害其權益時,得以書面向學校申訴。

第二十五條、學生受處分,足以影響其受教權益者,經向學校申訴未獲救濟,得依法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前項學生申訴得由家長或監護人代理之。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第二章學生獎懲辦法,第三章第十九條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之訂定如附件一、附件二。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經校務會議討論通過後,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性平事件通報流程參考圖暨相關網站

校安通報:https://csrc.edu.tw/

關懷e起來:https://ecare.mohw.gov.tw/





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規定

                                                                                                          109年9月2日校務會議修訂通過

一、 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以下簡稱本校)為執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本法)第二十

條第二項及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以下簡稱防治準則)第三十四條第一

項規定,並為預防與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 特訂定本規定。

二、 本規定用詞定義如下:

(一) 性侵害: 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稱性侵害犯罪之行為。

(二) 性騷擾: 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

1. 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

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

2. 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

益之條件者。

(三) 性霸凌: 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

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之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

(四) 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指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一方為學校校長、

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且包括不同學校間所發生者。

(五) 教師:指專任教師、兼任教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教官、 運用於協助教學之志願

服務人員、實際執行教學之教育實習人員及其他執行教學或研究之人員。

(六) 職員、工友:指前款教師以外,固定或定期執行學校事務之人員, 或運用於協助學校

事務之志願服務人員。

(七) 學生:指具有學籍、 接受進修推廣教育者或交換學生。

三、 本校為積極推動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教育, 提升教職員工生尊重他人與自

己性或身體自主之知能, 各處室應配合採取下列措施:

(一) 針對教職員工生,每年定期舉辦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之教育宣導活動,並

評鑑其實施成效。

(二) 針對本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及負責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

事件處置相關單位之人員, 每年定期辦理相關之在職進修活動。

(三) 鼓勵前款人員參加校內外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處置研習活動,並予以公差

登記或經費補助。

(四) 利用多元管道,公告周知本規定所規範之事項,並納入教職員工聘約及學生手冊。

(五) 鼓勵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被害人或檢舉人儘早申請調查或檢舉,以利蒐證

及調查處理。

四、 本校應蒐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及救濟等資訊,並於處理事件時, 主動提供

予相關人員。 前項資訊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 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界定、類型及相關法規。

(二) 被害人之權益保障及本校所提供之必要協助。

(三) 申請調查、申復及救濟之機制。

(四) 相關之主管機關及權責單位。

(五) 提供資源協助之團體及網絡。

(六) 其他本校或市政府性平會認為必要之事項。

五、 本校為防治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及性霸凌,應採取下列措施改善校園危險空間:

(一) 依空間配置、管理與保全、標示系統、求救系統與安全路線、照明與空間穿透性及其

他空間安全要素等,定期檢討校園空間與設施之規劃與使用情形及檢視校園整體安

全。

(二) 記錄校園內曾經發生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空間, 並依實際需要繪製校園安全

地圖。

(三) 檢討校園空間與設施之規劃,應考量學生之身心功能或語言文化差異之特殊性,提供

符合其需要之安全規劃及說明方式;其範圍,應包括校園內所設之宿舍、衛浴設備、

校車等。

(四) 本校應定期舉行校園空間安全檢視說明會, 得採用電子化會議方式召開, 邀集專業空

間設計者、 教職員工生及其他校園使用者參與,公告前條檢視成果及相關紀錄,並檢

視校園危險空間改善進度,並列為性平會每學期工作報告事項。

六、 本校教職員工生於進行校內外教學活動、執行職務及人際互動時,應尊重性別多元及個

別差異。

七、 本校教師於執行教學、指導、訓練、評鑑、管理、輔導或提供學生工作機會時,在與性

或性別有關之人際互動上,不得發展有違專業倫理之關係。 教師發現師生關係有違反前

項專業倫理之虞,應主動迴避或陳報學校處理。

八、 本校教職員工生應尊重他人與自己之性或身體之自主, 避免不受歡迎之追求行為,並不

得以強制或暴力手段處理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衝突。

九、 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以下簡稱申請人)、檢舉

人,得以書面向行為人於行為發生時所屬之學校申請調查或檢舉。但下列情形,不在此

限:

(一)行為人為學校首長者,應向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申請調查或檢舉。

(二)行為人於兼任學校所為者,應向該兼任學校申請。

十、 本校接獲申請調查或檢舉, 依防治準則第 11 條、第 12 條、第 13 條、 第 14 條及第 15,

條,若本校無管轄權者,應將該案件於七個工作日內(自接獲申請調查書或檢舉書起算)

移送其他有管轄權者,並通知當事人。

若於學制轉銜期間申請調查或檢舉之事件,管轄權有爭議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決定

之,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無法判斷行為人於行為發生時之身分,或於學制轉銜期間,尚未確定行為人就讀學校

者,以受理申請調查或檢舉之學校為事件管轄學校,相關學校應派代表參與調查, 但於

申請調查或檢舉時,行為人及被害人已具學生身分,由行為人所屬學校為事件管轄學校。

十一、 本校校長、教師、職員或工友知悉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者, 依 本

法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家, 應立即以書面或其他通訊方式通報本校權責人員,至遲不得

超過二十四小時: 並由輔導處向社政主管機關進行責任通報;學生事務處進行校安通

報,逾者依本法第 36 條第 3 項處新臺幣 3 萬元以上 15 萬元以下罰鍰。

十二、 除有調查必要、基於公共安全考量或法規另有特別規定者外,對於當事人及檢舉人

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辨識其身分之資料,應予以保密。

十三、 本校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申請人或檢舉人得以言詞、書面或電子郵

件申請調查或檢舉;其以言詞或電子郵件為之者,應作成紀錄,經向申請人或檢舉人朗

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其簽名或蓋章。

前項書面或言詞、電子郵件作成之紀錄,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 申請人或檢舉人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號、服務或就學之單位及職稱、住居所、聯絡

電話及申請調查日期。

(二) 申請人申請調查者,應載明被害人之出生年月日。

(三) 申請人委任代理人代為申請調查者,應檢附委任書,並載明其姓名、身分證明文件字

號、住居所、聯絡電話。

(四) 申請調查或檢舉之事實內容。如有相關證據,亦應記載或附卷。

十四、 本校受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時, 以學生事務處為收件單位。 學生事務

處收件後, 除依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二項所定事由外, 應於三日內將申請人或檢舉人所提

事證資料交付性平會調查處理。 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二項所定事由, 必要時得由性平會指

派委員三人以上組成小組認定之。

十五、 本校接獲申請調查或檢舉後二十日內, 以書面通知申請人或檢舉人是否受理。 不受

理之書面通知應依本法第二十九條第三項規定敘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或檢舉人申復之

期限及受理單位。

申請人或檢舉人於前項之期限內未收到通知或接獲不受理通知之次日起二十日內,得以

書面具明理由,向本校提出申復; 其以言詞為之者,本校應作成紀錄,經向申請人或檢

舉人朗讀或使閱覽,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其簽名或蓋章。

前項不受理之申復以一次為限。

本校接獲申復後, 應將申請調查或檢舉案交性平會重新討論受理事宜,並於二十日內以

書面通知申復人申復結果。申復有理由者, 性平會應依法調查處理。

十六、 經媒體報導之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應視同檢舉,本校應主動將事件

交由性平會調查處理。疑似被害人不願配合調查時,本校仍應提供必要之輔導或協助。

本校處理霸凌事件,發現有疑似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情事者,視同檢舉,由本校

防制霸凌因應小組移請本校性平會依前條規定辦理。

十七、 本校性平會處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時,得成立調查小組調查之。調查

小組以三人或五人為原則,其成員之組成,依本法第三十條第三項之規定。

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當事人之輔導人員、性平會權責主管與承辦人員應迴

避該事件之調查工作;參與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調查及處理人員,亦應

迴避對該當事人之輔導工作。

本校針對擔任調查小組之成員,應予公差(假)登記。交通費或相關費用由負責調查之

學校, 及派員參與調查之學校支應。

十八、 本校所聘請具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專業素養之專家學者,應符合下列

資格之一:

(一) 持有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知能高階培訓結

業證書,且經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所設性平會核可並納入調查專業

人才庫者。

(二) 曾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有具體績效,且經中央或直轄市、縣(市)

主管機關所設性平會核可並納入調查專業人才庫者。

十九、 本校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時, 應依下列方式辦理:

(一) 行為人應親自出席接受調查;當事人為未成年者,接受調查時得由法定代理人陪

同。

(二) 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要求不得通知現所屬學校時,得予尊重,且得不通知現就

讀學校派員參與調查。

(三) 當事人持有各級主管機關核發之有效特殊教育學生鑑定證明者,調查小組成員應

有具備特殊教育專業者。

(四) 行為人與被害人、檢舉人或受邀協助調查之人有權力不對等之情形者,應避免其

對質。

(五) 就行為人、被害人、檢舉人或受邀協助調查之人之姓名及其他足以辨識身分之資

料,應予保密。但有調查之必要或基於公共安全考量者,不在此限。

(六) 依防治準則第三十條第四項規定以書面通知當事人、相關人員或單位配合調查及

提供資料時,應記載調查目的、時間、地點及不到場所生之效果。

(七) 前款通知應載明當事人不得私下聯繫或運用網際網路、通訊軟體或其他管道散布

事件之資訊。

(八) 本校所屬人員不得以任何名義對案情進行瞭解或調查,且不得要求當事人提交自

述或切結文件。

(九) 基於調查之必要,得於不違反保密義務之範圍內另作成書面資料,交由行為人、

被害人或受邀協助調查之人閱覽或告以要旨。

(十) 申請人撤回申請調查時,為釐清相關法律責任, 本校得經所設之性平會決議,或

經行為人請求,繼續調查處理。

二十、 依前條第五款規定負有保密義務者,為本校參與處理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之所

有人員, 負保密義務者洩密時,應依刑法或其他相關法規處罰。

本校就記載有當事人、檢舉人、證人姓名之原始文書應予封存,不得供閱覽或提供予偵

查、審判機關以外之人。但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除原始文書外,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人員對外所另行製作之文

書,應將當事人、檢舉人、證人之真實姓名及其他足以辨識身分之資料刪除,並以代號

為之。

二十一、 為保障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當事人之受教權或工作權,本校相關

處室必要時得為下列處置:

(一) 彈性處理當事人之出缺勤紀錄或成績考核,並積極協助其課業或職務,得不受請

假、教師及學生成績考核相關規定之限制。

(二) 尊重被害人之意願,減低當事人雙方互動之機會。

(三) 避免報復情事。

(四) 預防、 減低行為人再度加害之可能。

(五) 其他性平會認為必要之處置。

當事人非事件管轄學校之人員時,應通知當事人所屬學校,依前項規定處理。

前項必要之處置,應經性平會決議通過後執行。

二十二、 本校應視當事人之身心狀況,主動轉介至各相關機構,以提供必要之協助。但

學校就該事件仍應依本法為調查處理。

二十三、 本校於必要時,應對當事人提供下列適當協助:

(一) 心理諮商輔導。

(二) 法律諮詢管道。

(三) 課業協助。

(四) 經濟協助。

(五) 其他性平會認為必要之協助。

前二項協助得委請醫師、 臨床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社會工作師或律師等專業人員為之,

其所需費用,應由本校編列預算支應或向教育局申請補助經費。

二十四、 性平會之調查處理,不受該事件司法程序是否進行及處理結果之影響。

前項之調查程序,不因行為人喪失原身分而中止。

二十五、 基於尊重專業判斷及避免重複詢問原則, 本校對於與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有關之事實認定,應依據性平會之調查報告。

性平會召開會議審議調查報告認定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屬實,依其事實認定對

本校提出改變身分之處理建議者,由本校檢附經性平會審議通過之調查報告,通知行為人限

期提出書面陳述意見。

前項行為人不於期限內提出書面陳述意見者,視為放棄陳述之機會;有書面陳述意見者,

性平會應再次召開會議審酌其書面陳述意見,除有本法第三十二條第三項所定之情形外,不

得重新調查。

二十六、 本校受理申請調查或檢舉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 經性平會調查屬

實後,應依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行為人予以申誡、 記過、解聘、 停聘、不續

聘、免職、 終止契約關係、 終止運用關係或其他適當之懲處。若其他機關依相關法律或

法規有議處權限時,本校應將該事件移送其他權責機關議處;其經證實有誣告之事實者,

並應依法對申請人為適當之懲處。

本校依前項規定為懲處時,應依下列規定處理:

(一) 校園性騷擾事件情節輕微者,得僅依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為必要之處置。

(二) 前款以外之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得依相關法律或法規規定懲處,

並得依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為相關處置。

(三) 學校性平會討論決定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之性質、執行方式、執行期間及

費用之支應事宜;該課程之性質、執行方式、執行期間及不配合執行之法律效果,

應載明於處理結果之書面通知中。

(四) 依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第二款規定命行為人接受八小時之性別平等教育

本法第二十五條第二項所定處置,應由本校相關處室執行,執行時並應採取必要之措施,

以確保行為人之配合遵守。

二十七、 本校處理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結果,以書面通知申請人及行為

人時,應一併提供調查報告, 並告知申復之期限及受理單位。

申請人或行為人對處理結果不服者,得於收到書面通知次日起二十日內,以書面具明理

由向本校申復; 其以言詞為之者,應作成紀錄,經向申請人或行為人朗讀或使其閱覽,

確認其內容無誤後,由其簽名或蓋章。

本校接獲申復後, 依下列程序處理:

(一) 由本校學務處收件後,應即組成審議小組,並於三十日內作成附理由之決定,以

書面通知申復人申復結果。

(二) 前款審議小組應包括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家學者、法律專業人員三人或五人,其

小組成員之組成,女性人數應占成員總數二分之一以上,具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

或性霸凌調查專業素養人員之專家學者人數應占成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

(三) 原性平會委員及原調查小組成員不得擔任審議小組成員。

(四) 審議小組召開會議時由小組成員推舉召集人,並主持會議。

(五) 審議會議進行時,得視需要給予申復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並得邀所設性平會相關

委員或調查小組成員列席說明。

(六) 申復有理由時,將申復決定通知相關權責單位,由其重為決定。

(七) 前款申復決定送達申復人前,申復人得準用前項規定撤回申復。

二十八、 本校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建立之檔案資料,由本校學務處及總務處保

管, 保存二十五年;其以電子儲存媒體儲存者,必要時得採電子簽章或加密方式處理之。

依前項規定所建立之檔案資料,分為原始檔案與報告檔案。

前項原始檔案內容包括下列資料:

(一) 事件發生之時間、樣態。

(二) 事件相關當事人(包括檢舉人、 被行為人、 行為人)。

(三) 事件處理人員、流程及紀錄。

(四) 事件處理所製作之文書、取得之證據及其他相關資料。

(五) 行為人之姓名、職稱或學籍資料、家庭背景等。

(六) 調查小組提交之調查報告初稿及性平會之會議紀錄。

第二項報告檔案為經性平會議決通過之調查報告;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 申請調查事件之案由,包括當事人或檢舉之敘述。

(二) 調查訪談過程紀錄,包括日期及對象。

(三) 被申請調查人、申請調查人、證人與相關人士之陳述及答辯。

(四) 相關物證之查驗。

(五) 事實認定及理由。

(六) 處理建議。

二十九、 本校關於取得本法第二十七條之一第三項所定事件相關事證資訊,經通知當事

人陳述意見後,應提交性平會查證審議。

三十、 本校依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為通報時,其通報內容應限於行為人經

查證屬實之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時間、樣態、 行為人姓名、職稱或學籍資

料。

本校應視實際需要,將輔導、防治教育或相關處置措施及其他必要之資訊,提供予次一

就讀或服務之學校。

本校就或行為人原就讀或服務之學校就行為人追蹤輔導後,評估無再犯情事者,得於前

項通報內容註記行為人之改過現況。

三十一、 本校依防治準則之內容訂定本防治規定, 並將第七條及第八條規定納入本校教

職員工聘約及學生手冊。

前項規定之內容, 應包括下列事項:

(一)校園安全規劃。

(二)校內外教學及人際互動注意事項。

(三)禁止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之政策宣示。

(四)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之界定及樣態。

(五)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之申請調查程序。

(六)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之調查及處理程序。

(七)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之申復及救濟程序。

(八)禁止報復之警示。

(九)隱私之保密。

(十)其他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相關事項。

三十二、 本校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 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及對當事人實施教育輔導所需

之經費, 必要時得向教育局申請補助。

三十三、 本校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調查處理完成,調查報告經性平會議決

後, 應將處理情形、處理程序之檢核情形、調查報告及性平會之會議紀錄報教育

局。申請人及行為人提出申復之事件,並應於申復審議完成後,將申復審議結報

新北市教育局。

三十四、 本規定經校務會議通過後施行,修正時亦同。

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實施規定

                                                                                              109年9月2日校務會議修訂通過

一、本規定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二條及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訂定之。

二、本校設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統整學校各單位相關資源,擬訂性別平等教育年度

實施計畫,並落實檢視實施成果。

三、本校教職員工生不分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其人性尊嚴應

受到相同的對待與尊重。

四、本校應辦理教職員工相關進修活動,加強培訓性別平等意識。

五、本校教師使用或編制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

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呈現性別平等多元之價值。

六、本校應加強鼓勵並增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評量專業能力及相關事件

 發生之處理能力。

七、本校除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

 動至少 4 小時。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身心發展、性別認同、生涯發展、

 性別角色、性別互動、性別與情感、性與權力、家庭與婚姻、性別與法律、資

 源的運用、社會的參與、社會建構的比例及相關法令宣導教育等課程。

八、本校另應依性侵害防制法第 7 條規定,每學期實施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或活動至

少 2 小時。性侵害防治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兩性性器官構造與功能、安全性行

為與自我保護性知識、性別平等之教育、正確性心理之建立、對他人性自由之尊

重、性侵害犯罪之認識、性侵害危機之處理、性侵害防範之技巧、其他與性侵害

有關之教育。另學校雇用人員達 30 人以上,應定期舉辦或鼓勵所屬人員參加性

侵害防治教育訓練。

九、本校不得因學生之性別或性傾向而在招生、編班、教學、活動、評量、獎懲、福

利及服務上有差別待遇,但性質僅適合特定性別者,不在此限。

十、本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並提供必要之協助。對於因性別或性傾向而

處於不利處境之學生應積極提供協助,以改善其處境。

十一、本校應營造及維護性別平等學習環境,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包括硬體之規劃

與軟體之管理。

十二、本校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教育及事件處理,另依本校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

 防治規定。

十三、本規定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並公告周知,修正時亦同。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1090902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校園行動載具使用規範

 嘉義縣梅山國民小學校園行動載具使用規範

中華民國 109 9 2日 校務會議通過
一、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10985日臺教國署學字第1090091138號函暨縣府109327日府教發字第1090067650號函辦理訂定「校園行動載具使用管理規範事項」。

二、為導引學生於校園內適切使用行動載具,維持學校秩序及安全、教導行動載具使用禮儀,並促進學習成效,特訂校園行動載具使用規範(以下簡稱本規範)。
三、本規範所稱行動載具,泛指手機、可攜式電腦、平板電腦、穿戴式裝置等具無線通訊功 能之終端裝置。
四、學生於校園內使用行動載具應遵守下列規則:

(一)未經校方監管之行動載具,禁止於課堂中使用。 (二)使用學校的公用行動載具學習時,請於繳回前自行備份個人資料並清除所有內容。

(三)於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必要聯繫通話時使用,其他時間應以關機為原則。

(四)嚴禁於上學期間使用電玩軟體、社群軟體、聊天通訊軟體……等,與學習活動無關之Apps 
(五)使用時應注意禮儀,配合教師教學及學習活動之引導,切勿影響他人。

(六)應遵守校園秩序,並注意使用安全,於適切之場域以正確方式使用行動載具。

(七)尊重智慧財產權,並遵守校園網路使用管理規範及臺灣學術網路管理規範。

五、教師或學校針對學生違規使用行動載具,得採取以下作為:

(一)未提出申請而攜帶行動載具到校經查獲者,該行動載具由學校代為保管,並通知家長領回。

(二)若使用行動載具不當,造成同學、教師級學校之困擾,該行動載具由學校代為保管,並通知家長領回。

(三)如有違反規定或其他不當情事者,按情節輕重依相關規定議處。

六、學校得定期宣導有關資訊素養、上網安全等議題,並給予師生認知性動載具的正確使用方式及視力、聽力或電磁波養等人體保健相關資訊。

七、本規範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公告實施,並公布於本校網站,本規範如有未盡事宜,修正時亦同。